今天(8月19日)是
第八个中国医师节
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近年来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融入医学、赋能医学、改变医学
当医生联手他们的AI搭子
能迸发怎样的智慧火花?
广东卫生在线诚邀五位医者
讲述他们与“超级搭档”的创新故事
一起看看
“实现更精准、更高效、更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慢性肾脏病作为全球公共卫生难题,患者常面临“一号难求”的困境,基层医疗资源尤为匮乏。为此,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侯凡凡带领团队送来了“及时雨”——
作为全国首个慢性肾脏病综合管理大模型,今年5月18日,由国家肾脏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牵头开发的“智肾”大模型正式发布,当日便在革命老区及西部地区的8家医院完成部署,同时也在医院肾病中心门诊启用。自此,这个拥有三端入口的AI助手,成为了专科医生、基层医生和患者,辅助诊治和管理慢性肾病的“智慧伙伴”。
“目的就是实现更精准、更高效、更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侯凡凡院士介绍,“智肾”在通用大模型基础上,整合了最新循证医学指南和领域专家共识,学习了中国肾脏病大数据库的本土化真实世界医疗证据,支持实时查询和辅助临床决策。
尤为亮眼的是,“智肾”大模型可将抽象的健康指引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大幅提升患者教育效率,例如依据个人饮食习惯科学定制治疗食谱,成功推动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向“主动进行健康管理”的模式转变。
“让你拥有24小时服务的数字医生”
由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二医”)打造的叮呗健康大模型,也正重构慢病防控格局。
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省二医首席科学家、主任医师田军章介绍,叮呗健康大模型通过AI赋能主动健康管理,不仅显著提升医生的总检效率,更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及癌症等慢病形成新型干预方法,为用户评估疾病风险,科学定制个性化健康管理计划,“它能够24小时回答用户的健康问题,且达到专业医生水平。”
截至2025年4月,叮呗健康大模型已在省二医及广州市海珠区21个社区服务中心落地应用,累计服务体检用户超5万人次。田军章透露,叮呗健康大模型仍将持续迭代升级,致力打造可随身携带的“口袋健康管理师”与医生的数字分身,推动医疗服务向智能化、个性化迈进。
“缩短医生学习周期,开展更多以前做不了的治疗”
“人工智能是眼科诊疗的得力助手。”作为国内眼科医学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先行者,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医院院长,眼病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林浩添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深有感触。
自2010年起,林浩添团队便前瞻性布局AI医疗,历经影像学模型、语言模型到大模型的技术迭代,成功构建起覆盖诊断、治疗全流程的智能眼科系统——ChatZOC。该系统通过患者自助服务与AI分类诊断,实现诊疗效率提升至原来的10倍甚至百倍,极大缓解了专家资源紧张的局面。
更值得关注的是,团队研发的眼科手术机器人历经十年攻关,已完成跨琼州海峡的远程动物实验,即将启动广州至新疆的远程患者临床试验。“机器人辅助手术不仅能缩短医生学习周期,更能实现毫米级精准操作,降低人为偏差,开展更多以前做不了的治疗。”林浩添强调。
“AI伙伴精准、稳定、可靠”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关节外科主任医师张荣凯介绍,该院已构建起覆盖医、教、研、产、用的智能化生态体系,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入医疗全流程。
依托骨科领域的强大优势,医院今年还推出国内首个骨科多模态大模型“骨擎天”。该模型具备秒级影像精准识别、个性化康复方案生成、风险预测及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升了诊疗效能。
作为AI技术落地的核心载体,医院引进的5台手术机器人已覆盖骨科、泌尿外科等10个科室。通过人机协同,实现了毫米级精准操作,尤其在骨盆骨折等复杂手术中,大幅降低了创伤和出血量,加速患者康复。
“精准、稳定、可靠”,对于并肩作战的AI伙伴,张荣凯给予了五星好评。他表示,AI将医生从重复性操作中解放,转型为监督者和决策者,使其有更多时间与患者沟通或改进技术。
“让名老中医经验走出中医院”
“我们团队一直致力于发挥中医药优势,圆广大女性患者的‘妈妈梦’。”作为岭南罗氏妇科流派的第四代传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主任中医师郜洁师从全国名中医罗颂平教授,一直扎根中医妇科临床。
她指出,传统中医妇科辨证依赖医生经验,辨证准确度参差不齐。为此,其团队自主研发中医妇科AI辅助决策系统,深度融合面诊与舌诊等多维度数据,将名医经验转化辅助辨证的智能工具。据悉,系统上线以来已服务超4000人次,辅助效率提升达60%。
郜洁表示,中医妇科AI辅助决策系统不仅让名老中医经验走出中医院,赋能基层,促进中西医融合,更推动中医智慧惠及更多患者。
随着AI技术
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
“医生将被AI取代”等话题引发热议
几位医学大咖作答
▼▼▼
侯凡凡院士表示,“AI是医生未来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伙伴,而非替代者,它无法取代医生的人文关怀和批判性思维。”
“人类强大的创新能力始终领先于机器学习,AI仍在学习人类的经验。”田军章强调。
“AI替代医生,这是一个伪命题!”张荣凯认为,AI仅替代重复性操作,决策与人文沟通仍属医生专属领地。
林浩添提出的“互补论”更具启示意义——AI负责规模化效率提升,医生则专注复杂决策与人文关怀。以ChatZOC系统为例,AI完成初步筛查与数据整合,医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诊疗方案制定,形成“技术+人文”的协作闭环。这种模式在新疆偏远地区已得到验证——移动诊疗车(“口袋医生”)搭载AI系统,成功将优质眼科资源下沉至基层。
智能浪潮奔涌向前
医者的角色正发生深刻转变
对青年医者
他们有掏心的话想说
▼▼▼
“年轻医生要拥抱AI、学习AI、理解AI、应用AI,从而实现更精准、更高效、更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改善人民健康。”侯凡凡院士寄语。
田军章表示,“要将科技作为工具,协助日常医疗服务和医疗科研工作,为患者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未来医生需要‘眼科+X’或‘医学+X’的复合能力。”林浩添指出,年轻医生必须同时掌握传统诊疗技能与创新研究能力,这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新的技术不可避免有它的弊端,但它代表着未来。张荣凯说,“作为医生更需要以一种开放性、合作性、学习性的态度,去迎接智能化时代的到来。”
郜洁用中医“大医精诚”的理念点睛:“AI能使医技更精,但不能丢掉‘诚’的温度。”
随着AI与医疗的深度融合
它也在塑造新的健康广东
▼▼▼
广卫君了解到,目前,广东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已普遍应用AI技术,涵盖临床辅助决策、医学影像诊断、手术规划、处方审核、医疗文书质控及患者服务等场景,有效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广东上线全国首个AI辅助影像阅片系统——“粤医智影”,可对肺结节、肺炎、四肢骨折、肋骨骨折、肺结核、骨密度、冠脉钙化等7类影像图片进行人工智能辅助阅片。
目前,该系统已接入全省2100家医疗机构,覆盖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动AI辅助诊断在基层常态运行。
数据显示,系统上线后,影像医生平均阅片时间减少约50%,患者平均等候报告时间缩短约15分钟,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8%以上。
“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
他们正积极拥抱科技力量
书写新的华章
谢谢你们的奉献与守护
向所有智术仁心的医者致敬
节日快乐!
指导 |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
策划 | 李楠楠 宋炳军 林敏聪
统筹 | 苏海宁
记者 | 苏海宁 薛平世 刘晓华 贺依茜
摄制 | 覃健基 陈静媛 刘明星
通讯员 | 周颖怡 黄怡辛 朱健 邰梦云 唐艳丽 屈理慧 董莹 赵荟宇 梁幸琳 黎铠玮
特别鸣谢 |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 | 任君飞 责编 | 苏海宁
审核发布 | 李楠楠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通弘网配资-通弘网配资官网-配资炒股门户网站-广州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