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畔
潮水拍打着木栈道
褪色的红砖仓库在余晖中被拉长了身影
百年太古仓码头
曾目送无数商船扬帆远航
也曾在最后一批货船驶离后陷入漫长的沉寂
如今,沿着江岸漫步
夕阳熔金
空气中飘荡着电吉他的节奏
当霓虹灯牌次第点亮
手持相机的人们已在热门“打卡点”排起长龙
从商贸繁荣的见证者到重焕荣光
成为城市新地标
太古仓正以一场“工业遗产新生”的典范实践
打造出城市有机更新的鲜活样本
小红书用户@嘟嘟嘟嘟嘟嘟yi_
小红书用户@阿妖
太古仓
坐落于海珠区革新路124号,由英商太古轮船公司投资兴建。
2007年,太古仓码头停止装卸作业,由广州港集团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对太古仓码头进行转型升级。目前,太古仓已发展成为集文商旅于一体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近日,广州日报推出活化工业遗产系列报道,讲述9处广州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海珠区太古仓为其一。
太古仓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原为英商太古轮船公司在此投资建设的仓库。太古仓主要由3座丁字形栈桥式混凝土码头和7幢砖木结构仓库组成,陆域面积达54888平方米,码头岸线长321米。
改造前的太古仓
1953年,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征用太古仓,其后将其收归国有,相继由广州港务局及广州港集团经营管理。
在1955年—1960年间,太古仓是广州内港区各码头作业点中生产最繁忙、船舶到港密度最高、吞吐量最大的码头。不过,随着港口运输功能外移,传统码头业态难以为继,这片曾经繁华的土地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2003年,广州提出太古仓保护、转型、开发、利用的总体设想。在太古仓活化改造过程中,广州港集团秉持“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理念,尽可能保留原有建筑的结构和风貌。
2008年11月,太古仓1、2、4、5、6、7仓外墙修缮工程完工,321米长的原始岸线得以完整保留。如今走进太古仓,红砖黛瓦、高大廊柱等细节无不彰显着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百年前的建筑风华在此重现。
“首轮改造奠定商业基础,而Livehouse等年轻业态真正激活了文化基因。”太古仓营运中心负责人宋翡介绍,2007年首次改造太古仓时,以珠江两岸景观整治为契机,陆续引进电影院、餐饮等业态,并投资建设了20个游艇泊位。在后续的业态布局中,太古仓运用现代运营方式,引入一系列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的新业态,蝶变为集文化创意、展贸、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广州“城市客厅”。
想象一下,黄沙海鲜市场的生猛食材通过无人机配送,只需几十分钟便能“跃”上游客的餐桌;低空飞行器联动珠江游项目,科技赋能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在太古仓,“低空经济+文旅”将会有无限可能。
“太古仓还在探索城市艺术IP新范式,尝试将文博演艺资源引入太古仓。”广州港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太古仓将构建“展览馆+美术馆+演艺中心”联动体系,打造城市艺术IP新范式,推动珠江后航道经济带升级。届时,太古仓将引进展览、演艺活动等诸多项目,促进该片区文商旅融合发展。
太古仓入驻商家表示:“我们计划将优质音乐剧引进太古仓,丰富太古仓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多样性,预计最快在今年就可实现。”
目前,太古仓正在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化周边产品,打造“可带走的文化记忆”,进一步延伸其文化影响力。
数据可以说明太古仓的人气与活力:年度客流量突破千万人次,成为“网红打卡地”,夜间消费占比逾80%,2024年入选广州首批“羊城夜市先行区”,实现了从工业遗址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的历史性跨越。
来源:广州海珠发布
通弘网配资-通弘网配资官网-配资炒股门户网站-广州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